<th id="kez9y"></th>
    
    
  1. <rp id="kez9y"></rp>

  2. <tbody id="kez9y"><pre id="kez9y"></pre></tbody>

    1. <th id="kez9y"></th>
    2. <dd id="kez9y"></dd><button id="kez9y"><object id="kez9y"><listing id="kez9y"></listing></object></button>

      <button id="kez9y"><acronym id="kez9y"><input id="kez9y"></input></acronym></button>
      <button id="kez9y"><object id="kez9y"><menuitem id="kez9y"></menuitem></object></button>
    3. <button id="kez9y"></button>
    4. <tbody id="kez9y"><p id="kez9y"></p></tbody><button id="kez9y"></button>

      昭遠智庫

      Research

      咨詢熱線
      138-1648-4378

      電話傳真
      021-65537820

      異化,社會學的一道永恒的議題(萬字長文!)

      發布日期:2024-01-19    作者:昭遠制藥    
      ps1:原名《談談“異化”的社會學相關理論黑格爾、馬克思、阿多諾、馬爾庫塞、鮑德里亞、羅薩)》,另外補充了列斐伏爾、盧卡奇和弗洛姆還有項飆,增加了整體的連接性,并以論文形式書寫。

      ps2:本文從異化的起源,異化在古典社會學的發展到現代社會學的發展,最后總結了一番,文末附上參考文獻~


      ps3:這個話題可以結合21年央民的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分析996現象、22年河海和人大的簡述馬克思的異化理論,22年華理的互聯網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同時出現網絡上癮手機游戲上癮等異化現象,請你用社會學視角分析等等,說明異化議題考察頻率很高,另外對解釋國內種種異化現象很有穿透力。

      一、異化的來源

      異化,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 Alienation, 原意為轉讓、疏遠、離間、讓渡,在醫學上意指精神錯亂。異化最早見于《圣經》中的偶像崇拜。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維坦”怪物,反映了人們開始認識到自然權力上的異化問題。最早形成的哲學異化理論是對社會歷史中應該存在的東西卻采取了異在或相悖的狀態的表征。

      在這個意義上,最早提出完整的異化理論的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盧梭。他第一次闡明了從起點(原始自然社會),到異化(“現代社會”),再到消除異化的回復(新的契約社會)的異化歷史觀。

      明確提出異化的概念的是黑格爾,他在《精神現象學》中提出異化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核心概念,所指的異化是絕對精神的對象化。絕對精神為了實現自身,只能降低為自然界,取得它的物質形式;自然界中的人,通過勞動對自然界發生作用,使自我意識重新控制了死的物質。而這種自我意識又是絕對精神在人身上的體現,這樣,絕對精神.就通過自我意識實現了異化的復歸的歷程。

      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對黑格爾的顛倒(以絕對理性的宗教取代了神的宗教)進行再顛倒,高揚人的旗幟。指出宗教中的神,實際上是異化了的人的類形象。可見,異化思想源遠流長,代表人受異己力量統治的狀態,思想家和哲學家在很早的時候就注意到了人類生活中的種種顛倒現象。

      二、異化在古典社會學時代的發展(馬克思、盧卡奇、列斐伏爾、馬爾庫塞、阿多諾)

      最早提起“異化”這個概念離不開古典社會學家馬克思。

      馬克思在討論人的本質,從人的本質被壓抑之后引申出負面效果也就是提起了異化,這個從德國古典哲學中搬運過來的概念。

      最初的涵義是指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客體,主體最終被自己產生的客體所控制和奴役。

      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異化是指:人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及其生產的產品變成統治人的異己力量的社會現象。

      異化產生于強制性分工,而分工(活動本身)和私有制(活動產品)是相等的表達方式。異化產生于私有制,異化是私有制的產物和結果。馬克思通過異化勞動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也啟示我們——只有揚棄異化勞動才能消滅私有制。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中異化現象的研究以“資本主義越向前發展,工人就變得越貧困。”這一事實為出發點。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創造出來的巨大財富都被土地和資本所有者所占有,勞動者與其勞動產品的分離是一個剝削現象。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分析了異化勞動亦或是勞動異化的四種具體的表現形式:(1)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2)勞動過程與勞動者的異化;(3)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4)人與自己的類本質關系的異化。

      ps:齊美爾論述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導致的文化悲劇相關論述里,我個人覺得是可以扯到文化異化上面~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異化問題的認識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早期西方馬克思者提出的異化問題,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盧卡奇(物化),異化不只是和勞動結合,更是一種異己性和對主體的壓迫。二是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其中又分為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者列斐伏爾認為異化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弗洛伊德主義者馬爾庫塞則是從人的潛意識角度和工具理性批判的角度對異化進行批判。三是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者科萊蒂認為馬克思看到了思維與存在的異質性,所以提出了異化概念。總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變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眼中的異化已經超越了勞動異化。
      盧卡奇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論,批判資本主義異化現象。

      盧卡奇沒有直接提出異化概念,但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被理論界關注和探討的話題一物化理論。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的一切關系的物化”。也就是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物與物的關系代替了人與人的關系,物的關系掩蓋人的關系。二是物反過來控制人。“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

      盧卡奇認為物化在資本主義的整個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人們必然對的直接現實。

      列斐伏爾(鮑德里亞的老師)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引申到日常生活的批判中,對資本主義社會新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了批判,形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的時刻,社會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出現了“豐裕社會”、“閑暇社會”和“發達工業社會”,資本主義的剝削正以一種更加隱性的方式進行,滲透到被組織化了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人和人的日常生活的異化比想象的復雜得多

      列斐伏爾以一個婦女上街買半斤砂糖為例說明社會陷入全面的異化中。首先是婦女本身就暗示了一種異化,這是一種思想意識的異化,一半的人在這個異化中將自己認定為不同的人種。這個異化壓制了婦女,阻礙了她們實現自己,將她們與男性對立起來,這種異化的力量將女性的人生依序改變,從處女、配偶到母親,女性為了變成另一個人湮滅了自己。在中國古代還創造出以倫理約束形成的婦女楷模,所有的婦女按照一套倫理組織起來,而身處其中的女性意識不到或是意識到了也不敢反抗。

      其次是需求的異化;這個女性購買砂糖橘的舉動,可以看到它的“表面現象”和本質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即她的預算、飲食習慣、她的意向和觀念、市場情況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是什么吸引她購買砂糖橘?是資本主義的市場需求還是自我本身的需求?是真實的需求還是虛假的需求?

      第三是個人與社會集體關系的異化。婦女獨自購買的舉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變成一種使個人從集體中分離出來的手段 ”,是以愛的名義分配給婦女的勞動義務,“離開了集體的人,是不可思議的 ”。列斐伏爾強調人的本質來自社會過程的集體,個人只有在同集體的牢固和明確的關系中才能獲得它。列斐伏爾從社會整體的角度分析異化,指證異化“貫穿于全部日常生活之中“。

      (二)物化掩蓋了許多異化采用的形式

      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異化感描述為一種“擁有感 ”,從消費異化的角度來看當你認為一個物品只有在我們消費它時才是“我們的 ”, 而無法消費它、無法擁有它就變得緊張和手足無措時會陷入了“消費異化 ”。而且,在廣告和各種推銷手段的刺激下,經常是越沒有、越不能得到某物, 對此物的欲求就越強烈, 在消費上明顯處于劣勢的那些人可能更深地陷于物化或異化中難以自拔,異化與物化時刻相伴隨,人越是喜歡占有身外之物,越容易被身外之物所占有,“物戰勝了人”,人就喪失了自由選擇的機會,人們飲食起居的日常生活不再是具有創造性和原發性的文化源泉,而是被組織化、科層化,由科技、資本 、消費和制度統轄的混合型態,而人們身處其中卻不能及時意識到。

      根據列斐伏爾的觀察,消費受控制的主要表現就是 :(1)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神秘化 ;(2)欲望被制造、被引導的心理躁動世界 ;(3)符號想象成為現實 ;(4)形形色色的時尚或流行的符號體系,成為控制現代日常生活的最高物神。后來鮑德里亞受其影響將問題的著眼點也放置于日常生活問題上,寫出了給社會學史留下濃墨重彩的《物體系》、《消費社會》等名著。

      (三)異化與去異化的辯證運動中,日常生活陷入永恒的異化

      異化一旦具有了相對性,那么異化——去異化——新異化這個過程就可能走向更大的異化。正如列斐伏爾所舉例的那樣,一種特殊的技術可能去掉了人對自然的異化,或者效率不那么高的異化,但是緊接著這種特殊的技術帶來了更為深刻的技術異化(如分割的勞動或技術的社會強制)。另外,異化本身是沒有意識的,一個異化去異化后,就變成了更深的異化,可能產生另一種破壞和不同的異化,異化理論變成一種浮于社會表層的倫理批判。

      于是列斐伏爾從普遍性的角度展開,認為異化無處不在,只有異化可以說明人類歷史上的矛盾。著重對自發的、抽象的、隱蔽的異化支配形式進行了透視分析。

      馬爾庫塞發揚了馬克思的勞動異化思想提出了科技異化(這是最主要的,下面還有補充)。

      在發達的工業社會里,異化幾乎無處不在,而科學技術正是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人類創造出了科技,但就現狀來看,它卻轉變成主體的對立性力量,束縛、壓抑、敵視主體,使人逐漸異化成非人。

      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爾庫塞在成名作《單向度的人》中創造性地提出科技異化理論,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社會變成“全面異化”的社會;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透過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繁榮的現象提出了消費異化思想,它在社會中表現為消費變成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的、消費需求一體化以及文化的大眾化和商品化。通過分析消費異化產生的原因:資本主義私有制、“虛假需求”的誘導以及消費主義文化的盛行。

      富足的社會環境下衍生出畸形的社會消費文化。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長時間的勞動之下,消費成為了人們補償工作中缺失自由的替代品,成為人們無法逃避資本束縛和逃避現實境遇的避風港,是統治階級消除社會風險的新型工具,同時也是統治階級控制社會的主要手段。

      馬爾庫塞提出的解決方案有點理想主義色彩,他提出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以及倡導適度的消費觀三條路徑來消解消費異化。

      在這里不得不提起阿多諾在《文化工業:作為欺騙的啟蒙》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異化現象,提出的文化工業理論,

      文化工業由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提出。

      主要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大規模地復制、傳播標準化文化工業產品的娛樂工業體系。

      它是以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以標準化、技術化、產業化、商品化為標準,以齊一性、強制性、欺騙性、操縱性為特征的現代文化形態。

      本質上是一種反文化。通過操控人的思想情感,壓抑人的個性,消除人的反叛意識,起著欺騙大眾、鞏固現存秩序的意識形態作用。

      阿多諾對現代有文化工業的批判是他美學思路的集中體現。

      在他看來,表達啟蒙精神正面效益的藝術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面臨死亡,而以藝術之名出現的不過是一種文化工業,這種文化工業并不能滿足人的真實需要,相反它造成了現代社會的全面異化。阿多諾對于文化工業的了解是從一個整體的大前提開始的,那就是作為商業化市場的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內部流通的是經濟資本,而且是完美嵌入整個社會的經濟體制和文化政治體制內的。

      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的模式是和工業資本主義共通的,這因此使得文化工業能夠承擔起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再生產功能。

      他認為文化工業利用娛樂和趣味將人欺騙到自己的陷阱里,然后將人規訓為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識不足的主體,從而使得他們失去清醒的理智,從而喪失革命的可能。

      三、異化在現代的發展(鮑德里亞、弗洛姆、羅薩、項飆)

      鮑德里亞受其老師列斐伏爾的影響,結合符號來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異化的現象,提出了消費社會理論。

      鮑德里亞認為二戰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消費社會階段。消費社會中人們為豐富的物品或商品所包圍。消費社會中的人們崇尚享樂道德,通過消費實現自己。在消費社會中,人們的消費對象從商品的使用價值轉向了商品的符號價值,人們的消費行為從對追求效用和使用價值的功能性消費,轉向了追求形象和樣式的符號消費。

      工業化以后,隨著新的生產力量和相應的經濟體系的壟斷性重組的出現,消費和生產逐漸變為同一過程。消費具有了生產力的意義,消費也因此成為社會控制的強有力因素。消費社會中的消費邏輯建立在差異心理、不平等的地位和差別化追求的基礎上。人們的符號消費行為實質是對自身差異化社會地位的追求,人們通過消費確認自身地位的同時也認同、并維持著社會的差異化秩序。

      消費社會的增長,并不意味著不平等的消失,不平等只是轉移了,體現為人們在知識、藝術等消費上的差異化。因而消費社會的增長帶來了經濟利潤和社會分化,以及不平等的加劇。

      鮑德里亞認為消費是一個以某種符號體系為基礎的意義過程和溝通過程,同時也是分化和分類過程。可以說消費是對標志著社會地位的符號的操縱行為。消費具有理想性和象征性,因而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永遠無法滿足,消費永無止境。消費社會是第四歷史階段,消費是一種積極的建立關系的一種方式,消費是一種操縱符號的行為,消費者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

      消費社會中,權力控制的重點從物質生產和商品價格的控制轉向了對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意識的控制。由此,消費者不再具有主動地位,其消費行為成了制造商和營銷商的設計和控制下的順從行為。

      弗洛姆則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相結合,從文化工業影響的角度描述異化現象。

      在對馬克思的《巴黎手稿》進行解讀后,弗洛姆發表了專著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提出了“體驗異化理論”。

      弗洛姆認為,人正常的存在應是通過自身力量和自身精神的豐富性體驗自我。異化條件下,人的存在依賴人之外的力量,將個人的生活本質外現。異化是人精神和心理異化的過程。人的自主性不是依靠本身,而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在弗洛姆看來,異化的根源為偶像崇拜。人消耗時間和精力制造偶像,卻對自己制造的偶像跪拜。“人們崇拜的偶像不是別的,只是人類自己力量的結果。”偶像崇拜從人類產生文明史就已開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愈加嚴重。在勞動生產領域之外,偶像崇拜在逐漸隱藏的同時已經深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和領域。

      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內容和特征。一是社會生產領域的異化進一步加劇。在晚期資本主義體系中,工人的自由行動權被進一步剝奪,在原子式管理下,工人勞動更加單調、更加機械,勞動成為金錢的獲取手段,人在勞動中生命價值和尊嚴被否定。二是消費過程的異化。弗洛姆認為,消費過程異化主要是由金錢的異化職能引起的,擁有金錢似乎就擁有了一切。人占有物品的目的是滿足個人的愿望,而不是為了使用。消費活動不是人性的體驗,而是被刺激起來的個人幻想的自我滿足。本應是達到幸福手段的消費成了目的,純粹為了消費而消費。三是理性轉向理智的異化。理智和理性在弗洛姆看來有本質的區別。理智是為了滿足生序進行的思想活動,是扶助肉體的存在;理性是對現象背后本質的分析,是精神的發展。精神異化表現為理性退化和理智發達,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肉體的需求,精神上的需要被忽視。四是人與人的異化。人與人的關系發生了錯位,成為“兩個抽象物、兩個機器之間相互利用的關系”。利益成為人相互交往的目的,每個人都被看做是商品。人際關系的遠近由人利用價值的大小決定,利己主義成為主流,人際關系中愛與恨的感性因素已不復存在,友好的背后是冷漠、疏遠和不信任。

      弗落姆通過異化無情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富裕背后的心理失常,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畸形和病態,揭示工業文明對人類精神的毀滅性打擊。但勢鵝鰓的異化理論過于關注人的主觀感受,忽視杜會關系對異化的影響,使得他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具有鳥托邦色彩。

      另外他分析了消費異化。弗洛姆認為,消費本應該是人的感覺、需要和審美趣味參與的有意義、富于個性和創造性的活動,消費的本來意義在于促進生活的幸福和滿足。然而在現代市場經濟發達的社會中,消費只是為了占有,脫離了人的真正需要,成了非理性的活動。這種異化的消費方式必然導致我們的消費永不滿足,“最大限度消費原則”成了現代社會消費異化情況的縮影。同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多更好的產品涌現,消費品的界限不斷突破,人的消費成了一種失控的被強制性行為,消費異化的表現和程度更為廣泛和深刻。

      弗洛姆還指出一種與消費異化直接相關的休閑異化。他說,“如果他以抽象的、異化的方式購買消費商品,他怎么能主動地、有意義地打發他的空閑時間呢?”'弗洛姆對異化的享樂和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消費之間進行了結果上的比較。“當我進行任何創造性的自發活動,比如看書、游覽、社交之時,我自身內部會發生某種變化。有了這種經歷之后,我便不再是先前的我了。而在異化了的享樂形式中,我心中什么也沒有發生;我消費了這個或那個,而我自己則沒有什么變化,留下的只不過是--些對所做事情的記憶而已。”他以旅游中的拍照為例,指出這是-種異化了的視覺觀念以及純粹消費的經驗,他除了通過照相機的媒介之外,什么也沒看到;他的“愉快”旅行的結果,只是一套快照。弗洛姆指出,休閑異化的原因在于,“他消磨閑暇的方式,如同他對所購的商品的消費一樣,受到了工業生產的支配;他的趣味被人操縱,他想看、想聽的,都由條件所決定”。

      弗洛姆指出現代社會普遍異化的根源,“人之所以淪為奴隸,不是被資本家所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資本家)被他們自己創造的物和環境所奴役。”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了全面的官僚體制,人與人的關系都變成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被管理者喪失了創造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管理者產生依附性,而管理者利用這種依附性謀取自己的利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成了互相利用的交易關系,甚至弱肉強食、互相傾軋。人為了適應這個外界社會,把一個有個性、有情感的自主個體,轉化成了商品以謀求最高利潤,結果喪失了人的本質,在人與人的相互關系、日常生活、科學技術、政治活動等方面都發生了異化。

      最后“異化”的論述到了羅薩這個集大成者身上(目前來看)。

      在他成名作《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中,他這本書主要以速度和加速為切口,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核心指向了社會發展中的過程加速和結構加速,并指出競爭邏輯、文化觀念和封閉循環是社會加速的誘導機制,又在此基礎上闡釋社會加速會導致五個方面的異化病癥,他期望通過“有關系之關系”來塑造人與世界的“共鳴”。

      羅薩將問題矛頭指向了由科技發展加速,社會變遷模式加速,人類生活節奏所共同構成的封閉式加速循環系統,并在此基礎上將人類幸福感缺失的根源歸結為空間、物界、行動、時間和自我五重維度的異化導向。

      1. 社會加速的本質面向:過程加速和結構加速

      ”當下“被社會加速”萎縮“了,人們喪失了自由選擇的權力,人的主體性逐漸被消弭,人們不得不被動通過自我加速的途徑,從而與社會加速的尺度相匹配。

      2. 社會加速的推動機制:競爭邏輯、文化觀念和封閉循環

      在競爭邏輯、世俗文化觀念以及將二者鑲嵌于社會內部的封閉循環的合力推動下,人類的生存方式在現代加速社會中陷入了一種病態的分裂:一方面,人們生活在一個加速社會的現實情境中,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搖擺,逐漸陷入越來越快速、越來越緊張的生活狀態而無法自拔;另一方面,人們體驗越多,經驗卻越匱乏,一切屬于主體體驗的時間和空間都消失了,人們不得不盲目地應對現實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壓力,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劇個人生活和工作節奏。而人們的生活步伐難以與社會加速步伐長期保持一致,就必然帶來人與社會的疏離,并且在這個社會加速的體制下,人們沒有可以長期依循的經驗去處理不斷加速的事務,人與他人、人與社會陷入”無關系之關系“網絡之中,人的異化狀態就隨之而來。

      3. 社會加速的異化導向:從空間異化到自我異化

      其實羅薩對異化也是有一番定義的,認為異化本身是一種有缺陷的關系,并且認為加速是造成異化的根源。

      空間異化:社會加速通過造就大量的流動性使得人們習以為常的物理空間出現認知的斷裂,我們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在失去原有的意義。

      這好比說社會人類學家項飆在一檔訪談節目中提出的“附近的消失”,人們對周遭環境的聯系也在慢慢的淡化。

      聯系到之前很火的概念“元宇宙”,是不是能聯系到我們在尋找消失的附近,元宇宙的本質就是借助科技的手段用虛擬空間去代替我們周圍的現實空間。

      物界異化:指我們與物品之間關系的異化,主要體現在人與生產相異化和人與消費相異化。

      我們生活離不開物品,物品曾經陪伴我們走過很多時光,承載著我們美好的回憶,像老一輩對舊物一直縫縫補補,一直舍不得扔,而現在年輕人在社會加速下與物品建立的關系被破壞了。

      比如剛和ip13熟悉沒多久,一聽到ip14上市的消息立馬把它給換了。

      行動異化:人在行動過程中所能體現的豐富的多維性被異化成單一的目的性,羅薩用一種比較詩意的說法,叫“不像在家里一樣”,也就是不能從容自諾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我們高考考完填志愿時,會發一本志愿專業選擇書,而且我們也不會刻意去了解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發展什么的,主要是我們也沒時間和不知道去選擇什么專業,最終在各種外界干涉下選擇一個我們根本不感興趣的專業,走一步算一步,受pp所裹挾。

      時間異化:人們在時間中所經歷的體驗淪落為有短暫刺激性的孤立片段,人們的總體記憶也越來越淡薄。

      如果我們做一件很喜歡做的事情,我們會覺得時間過的很快,當這一天過去我們回想的時候會覺得這一天過的很久;相反我們做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會覺得度日如年,而在上床睡覺之前會覺得這一天從未出現過。

      而這兩種時間體驗模式,一種是時間短體驗長,另一種是時間長體驗短,現在在社會加速下只有時間短體驗短這一種時間體驗模式,比如當下很火的某音等短視頻,刷著刷著一天都過去了,回想起來好像什么也沒干就過去了。

      自我異化:人與自身吸收世界的能力產生異化,無法達成對周遭世界的身份認同而陷入孤立無援。遇到的人越來越多,能維持一段關系的時間越來越短,根本無法建議一種有共鳴的人際關系,于是出現了躺平和擺爛等社會現象~

      最后補充一點,就是項飆從工作上,個人被工具化成為996的社畜談起異化~

      很多年輕人在大的系統下工作和生活,個體也成為了一個封閉的“系統”, 一天到晚生活在心理空間、腦子里的世界,一點點情感問題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危機。因為他的意識在不斷地自我強化,不斷地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轉,把自己搞成一個情緒的核反應堆。

      今天異化的方式和之前很不一樣。以前的異化是對機器的仇恨、對現金、貨幣的崇拜。而今天的異化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倒過來的。今天的異化,塑造出的好像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個體,這個巨大是說,在生活中只看到自己,覺得自我的主體性、個體性,從生活和感受的范圍來講是宇宙中心,但在工作里又是非常渺小的。今天具體感知到的表現形式和以前“被異化”的感受是不一樣。

      我們覺得異化是“人的消失”,所以必須重新塑造人的中心性或主體性,但實際可能并非如此。這個個體要從自己的心理空間退出來,和別人建立聯系。關心別人、看到別人,對別人感興趣。

      但說老實話,現在大廠里的工作狀態好像很難去做到這一點,某些大廠的競爭游戲不怎么給人們打開自己,聯結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需要開始有這樣的批判性的討論和反思,要對這些游戲規則形成社會壓力,這是很重要的。

      四、總結

      異化問題自馬克思提出勞動異化以來,盧卡奇繼承了其思想提出了物化,異化不只是和勞動結合,更是一種異己性和對主體的壓迫。之后又發展出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其中又分為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者列斐伏爾認為異化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弗洛伊德主義者馬爾庫塞則是從人的潛意識角度和工具理性批判的角度對異化進行批判。總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變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眼中的異化已經超越了勞動異化。

      之后鮑德里亞繼承了其老師的思想,用符號對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異化現象展開深入批判,提出消費社會理論,另外在弗洛姆則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相結合,從文化工業影響的角度描述異化現象,認為異化已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總體異化,異化問題在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代表人物羅薩手里達到巔峰,進而提出了社會加速理論和分析了五個方面的異化導向,最后項飆從工作上,個人被工具化成為996的社畜談起異化,異化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學的一個永恒的議題。

      五、參考文獻

      1.項飆專訪 | “躺平”抑或接受“異化” ?——時代中的“工作意義”

      2.鄭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還是共鳴的世界關系?——批判理論第四代的共識與分歧

      3.代良倩. 淺析馬爾庫塞的消費異化理論[J]. 青年時代,2020(20):107-108.

      4.姜琴. 人本主義異化和心理異化——弗洛姆的異化思想述評[D]. 江蘇:南京大學,2001.

      5.劉大蓉.淺析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關于“異化”問題[J].今古文創,2022(13):59-61.

      6.楊洋. 異化理論的發展及啟示--基于馬克思、盧卡奇、弗洛姆的異化思想考察[J]. 克拉瑪依學刊,2015(1):47-51.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1.11.

      7.侯均生著《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

      8.楊善華著《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卷)》

      9.羅薩著《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

      10.白話哲學│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忙,看不清未來,沉溺于消費和短視頻?新的異化已經誕生!
      免费特黄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手机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特级毛片打开直接看,特级毛片打开直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