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kez9y"></th>
    
    
  1. <rp id="kez9y"></rp>

  2. <tbody id="kez9y"><pre id="kez9y"></pre></tbody>

    1. <th id="kez9y"></th>
    2. <dd id="kez9y"></dd><button id="kez9y"><object id="kez9y"><listing id="kez9y"></listing></object></button>

      <button id="kez9y"><acronym id="kez9y"><input id="kez9y"></input></acronym></button>
      <button id="kez9y"><object id="kez9y"><menuitem id="kez9y"></menuitem></object></button>
    3. <button id="kez9y"></button>
    4. <tbody id="kez9y"><p id="kez9y"></p></tbody><button id="kez9y"></button>

      昭遠智庫

      Research

      咨詢熱線
      138-1648-4378

      電話傳真
      021-65537820

      食色,性也:審美的生理奧秘

      發布日期:2022-04-24    作者:昭遠制藥    

      核心觀點:我們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獎懲系統。不管是飲食和性欲中體驗到的快感,還是藝術審美中體驗到的美感,所激活和利用的都是同一個獎懲系統。這說明,我們所謂的美感就是生理快感,并不存在一個獨立于生理快感的美的感受。獎懲系統處在大腦遠離表面的深層結構中,是大腦進化的最原始部分,也是我們和多數動物共有的部分。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的審美和動物快感具有相同的起源和生理基礎。換句話說,審美就是一種生理反應。


      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詹姆斯·奧爾茲(James Olds)在做一項針對老鼠的恐懼電擊實驗,誰知笨拙地將電極放錯了腦區,結果被電的老鼠不僅沒有痛苦,反倒是高潮不斷。就這樣,奧爾茲意外發現大腦存在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后來,他設置了一個杠桿式的電擊開關,按下杠桿就意味著對應腦區接受電流刺激。體驗到電擊快感的實驗老鼠似乎上了癮,不斷按壓杠桿,甚至忘記了要吃飯喝水[1]。


      隨后的研究發現,獎懲系統是一些特定的核向整個大腦單向、擴散性的投射系統。這些特定的核包括藍斑、中縫核、膽堿能核、多巴胺核等,它們向大腦釋放出不同的神經遞質,如藍斑釋放出去甲腎上腺素,中縫核釋放出血清素,膽堿能核釋放出乙酰膽堿素,多巴胺核釋放出多巴胺等。這些神經遞質作用于不同的受體,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包括心率和血流的變化。這些生理反應帶給我們的舒適感,就是我們的快感。當外界刺激滿足機體需要時,比如饑餓時得到食物,渴時飲水,獲得性交的機會等等,腦區的獎賞系統被激活,我們于是產生愉快的感受。與此相對應的,我們的腦區也存在懲罰系統(Punishment system),當我們經受創傷、疼痛、饑餓、寒冷時,我們就會感受到痛苦。


      獎懲系統是人體快感和審美所依賴的生理基礎,更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力系統。為了具體地了解其生理機制,我們可以從食和色兩方面著手。兩者存在許多共通之處,但也有具體的差異。

      我們的飲食快感主要來自嗅覺和味覺,以及部分口感。這些感覺刺激了大腦中多巴胺、類阿片和大麻素等化學遞質的釋放。所謂的食物風味,是食物帶給我們味覺和嗅覺的綜合。與味覺相比,我們的嗅覺通常更靈敏。我們的鼻子可以分辨千萬種氣味,雖然我們很難歸類這些氣味,通常也無法通過語言描述它們。氣味對于人類祖先來說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引導他們從環境中尋找食物,同時,也是他們分辨食物的第一道關卡。在食物進入口中之前,最好先知道這些食物是什么,是否有毒,有什么營養。


      當然,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味覺是更加根本的判斷依據。味覺可以大致分為五類:酸、甜、苦、鮮、咸。我們熟悉的辛辣味,可以歸到苦中。根據進化美學,味道是食物營養和威脅的直接信號。甜是糖的味道,意味著能量;咸,用于維持身體生理鹽分的穩定;酸,幫助調節身體的酸堿平衡;苦,則提示食物的毒性;而鮮,則是蛋白質的味道,是人體代謝所需的基本物質。通過酸、甜、苦、鮮、咸的引導,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食物的類型,滿足營養所需,達成生理平衡,保障身體的安全[2]。


      氣味信息在鼻中被收集之后,被集中送到大腦中的嗅球進行處理,然后再發送到前嗅核、嗅結節、杏仁核、梨狀皮質和下丘腦。味覺信息則被送到了腦島、丘腦、下丘腦和海馬體。最后,嗅覺和味覺信號都會被傳輸到眶額皮質。而眶額皮質是人類產生愉快、尷尬、憤怒、悲傷等情緒的神經區域。


      我們之所以能通過嗅覺和味覺,感受到來自食物的快樂,與腦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的釋放有關。多巴胺是一種有機化學物質,1957年, 由英國研究人員凱瑟琳·蒙塔古(Kathleen Montagu)首先發現,主要出現在腦細胞和腎上腺細胞中。在大腦內部,多巴胺在執行功能、運動控制、動機、強化行為、獎勵,以及泌乳和性滿足等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由于多巴胺激活時,會讓人“感覺良好”,體驗到快樂,多巴胺又被稱作快樂物質。當然,后來發現,多巴胺更多和欲望相關,而不是直接導致快樂。多巴胺能細胞群和神經回路組成了神經調節性多巴胺系統。獎勵系統即是多巴胺發揮作用的系統之一。


      食物可以直接激發我們的快樂。其中,以巧克力表現得最為典型。早在2600年前,瑪雅人就開始消費巧克力了[3]。這種由可可豆粉、水、蜂蜜和辣椒粉制作的食物,具有特別的魔力,曾經令當年的西班牙征服者為之著魔。著名的生物學家林奈,把巧克力稱為“上帝的食物”。巧克力中含有超過350種成分,作用于三種神經遞質:多巴胺、阿片和大麻素,它們是獎勵系統的化學基礎。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糖,糖是能量的來源,具有安神作用。在一個哭泣嬰兒的舌上滴一滴糖水,就可以讓他/她安靜下來[4]。糖又可以激發大腦的類阿片系統,緩解緊張情緒。巧克力還含有兩種輕度興奮劑:可可堿和苯基乙胺。它們可以影響多巴胺和去腎上腺素系統,興奮神經。此外,巧克力還含有類似大麻素的成分。大麻素也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具有令人飄飄欲仙的致幻效果。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性帶給我們的生理快感。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當被問及,在5分鐘之內是否有性的念頭時,26%的成年(26歲至55歲)男性和14%的成年女性,選擇說有[5]。另一項有關互聯網搜索內容的調查顯示,在4億份樣本中,有四分之一的內容是關于性的。可見,性在人類的欲望、情感和心理層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把人類心理問題的根源,都歸結為性的壓抑。深諳此道的商業機構和藝術家們,也利用人們對性的魂牽夢縈和廉價需求,大打擦邊球,且總能一本萬利。

      細分起來,性的快樂存在三個階段:渴望、實施和滿足。在渴望階段,我們大腦的杏仁核首先被喚醒。多巴胺在渴望階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時,大腦會向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這些區域包括伏核、丘腦、下丘腦和嗅結節等。當一個成年異性戀男性看到性感美女的圖片時,他的伏核就會被顯著激活。多巴胺與欲望相關,本身并不直接導致性的快樂。一項針對老鼠的實驗顯示,當一只成年雄鼠與一只成年雌鼠隔籠相望時,它的伏核頓時充滿多巴胺。但當這只雄鼠真的與雌鼠交配時,多巴胺的水平卻直線下降。如果這只雄鼠又看到一只新的雌鼠,它的伏核又被喚醒,多巴胺水平又重新回升[6]。


      由于種種原因,性快樂的研究一直是個禁忌。比起我們應該有的了解,相關研究仍然非常缺乏。早期的性學先驅如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威廉·馬斯特斯(William Masters)和弗吉尼亞·約翰遜(Virginia Johnson)等開創性的研究,在今天看來,依然不同尋常。性高潮是性刺激和性快樂的巔峰時刻。比較而言,對性高潮的研究更加困難。在性高潮階段,伏核同樣被激活,但大腦的多數區域卻處于抑制狀態。這時候的大腦沒有恐懼,沒有理性,處于一種物我兩忘的狀態。這種狀態又被稱為“欲仙欲死”。


      性滿足之后,可見外側眶額皮層的神經活動頻繁。大腦內出現腦內啡、催乳素和催產素的釋放。我們籠統地說,多巴胺、血清素、催乳素、催產素、內啡肽和大麻素等都屬于能夠引發我們快感的化學物質,但嚴格說來,多巴胺與其他神經遞質不同,它只與預期和渴望有關,又被稱為“預期分子”,而其他神經遞質,才真正給我們帶來愉悅和滿足感,又被稱為“當下分子”[7]。催乳素是一種幫助產婦泌乳的荷爾蒙,但卻和性的滿足感有關。對于男性來說,在催乳素的作用下,會出現疲倦感,不再有性的欲望,進入了不應期。外側眶額皮層,以及前顳葉和顳葉內側區的損傷,可導致性欲失調,比如性欲亢進癥。



      關于快感的神經生理的研究,有兩點事實值得關注。首先,飲食快感和性快感的背后,存在相同的原理,都有渴望、滿足和滿足后的過程。而且在這三個過程中,不論是食物和性,都觀察到了類似的腦部活動。這說明,不同類型的快感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礎。其次,動物生理快感和人類的生理快感的背后,也存在著相同的生理基礎。


      1999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塞米爾·澤基(Semir Zeki)出版了《內在視覺: 探索大腦和藝術的關系》,正式提出了美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澤基也因此被稱為“神經美學之父”。神經美學借助于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腦與審美機制之間的關系,探索人腦的審美活動過程和神經處理機制,為美學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途徑。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神經美學已經在視覺、聽覺藝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8]。


      川端秀夫(Hideaki Kawabata)等對被試者欣賞不同繪畫作品時進行腦成像掃描發現,美、丑、中性的繪畫可激活眶額部皮質(the orbito-frontal cortex),且激活程度從強到弱,因此認為,視覺藝術審美同樣與大腦中的眶額部皮質相關[9]。安妮·布拉德(Anne Blood)等根據聽覺審美機制的腦成像實驗結果認為,聽覺審美神經加工機制不僅包含聽覺皮層,還包括與情感決策相關腦區的神經活動[10]。


      不同的審美主體在欣賞或創作藝術時,具有相似的體驗,這說明人腦存在一個共同的審美神經基礎。美的藝術引起美感,即是激發了這一共同的神經機制。雖然目前相關研究有限,但根據現有的成果,我們已經可以回答審美最核心的問題了,也即美感是怎么產生的,或者說美感是怎么回事?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我們所謂的美感就是生理快感,并不存在一個獨立于生理快感的美的感受。我們在藝術活動中體驗到美感時,所利用的仍然是我們腦中負責快感的獎懲系統。這一系統,大多處在大腦遠離表面的深層結構中,是大腦進化的最原始部分,也是我們和多數動物共有的部分。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的審美和動物快感具有相同的起源和生理基礎。換句話說,審美就是一種生理反應。



      參考資料:


      [1] Olds,J. 1956. Pleasure centers in the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 195:105–116.

      [2] 安簡·查特吉. 2016. 審美的腦:從演化角度闡釋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 浙江大學出版社.

      [3]Hurst, W.J. et al. 2002. Cacao usage by the earliest Maya civilization. Nature,418(6895): 289-290.

      [4]Barr, R. G.et al.1994. Effects of intra-oral sucrose on crying, mouthing and handmouth contact in newborn and six-week-old infants. Developmental Medicine& Child Neurology, 36 (7): 608-618.

      [5]Cameron,P. & Biber,H. 1973. Sexual thought throughout the life-

      免费特黄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手机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特级毛片打开直接看,特级毛片打开直接看